心理學學習的內容
心理系介紹
1. 心理學研究人類的行為與動機,而不是憑空猜測人的心思
2. 心理學分析三步驟
1對象做出行為
2研究者觀察
3研究者根據過往經驗推論背後原因與預測可能結果
3. 心理學屬於科學,會需要理解很多專有名詞
4. 統計學也是必備的技能
5. 從大一就會接觸到心理及教育統計學
6. 往後心理實驗法、心理測驗等必修也都會統計學脫不了關係。
7. 與生物、生理等相關領域結合,想讀的人最好不排斥學生物。
心理系畢業就是當心理醫生與諮商師?
1. 諮商師之外,統計學訓練提供學生往統計領域鑽研的良好基礎。
2. 心理學可結合其他領域,例如: 心理語言學和 AI 人工智慧
心理學簡介
1. 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精神功能的科學
2. 從人類各個領域和面向去研究其行為動作
3. 用大腦運作方式來理解為何人有這些行為所在
4. 定義: 行為與心理過程的科學研究以及生理心理和外部影響的關聯性所在
心理學跟哲學
1. 1843 年,哲學家密勒(John
Stuart Mill)宣告心理學應該離開哲學的領域,成為一門以觀察與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2. 他將心理學定義為「研究心智基礎法則的科學」。
3. 1879 年,實驗心理學之父馮特(Wilhelm Wundt)創立第一間心理學實驗室,正式讓心理學成為一門學術領域,
4. 他提倡的「內省法」開始,心理學至此成為重要學科之一。
5. 哲學追溯到古希臘時代,歷史根源深,研究對象也較廣,從人類的思考到世界的本質都算是其範疇
6. 心理學則聚焦在人類的心智、大腦與行為。
7. 研究方法:
1哲學偏向用感受、思維、想法去對現象提出解釋
2心理學則是使用科學與實驗,
8. 哲學系歸在文學院,心理系規在理學院。
心理學分為理論心理學類和應用心理學類。
1. 理論心理學類,繞著下面八大主題來進行的
1心理的生理基礎
2感覺與知覺的形成機制
3個體與環境交感互動中學習的過程
4個體的身心變化與年齡增長的關係
5個別差異
6動機與情緒
7個體在團體活動中的行為和心理歷程
8異常行為和心理
2. 理論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3. 應用心理學類,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不同主題的結合而成的
4. 應用心理學包括的門類有:教育心理學、諮詢心理學…
心理學分為五個子領域
1. 神經科學研究通過觀察人類大腦的反應來研究他們的心理
2. 認知心理學是通過觀察人類學習狀況來研究心理
3.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群體行為,人際行為
4. 臨床心理學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5. 發展心理學是研究人類是如何成長、發育和學習的一門學科
心理學的使用方法
1. 第一對行為進行精確的觀察,這種觀察稱為他們的資料。進行資料收集時,選擇一個適當的分析和設計出能客觀性的度量
2. 第二解釋發生的事情,描述可知覺到的資訊,而解釋卻超越了能夠被觀察到的現象。心理學中,目標都是找到行為和心理過程的常規模式。
3. 第三將要發生的事情,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將要發生的可能性去做一個合理的推測
4. 第四控制發生的事情,控制意味著使行為發生或者不發生引發它,維持它,停止它,並且影響它的形式、強度或者發生率。控制行為的能力很重要,因為它為心理學提供了幫助人們改進他們生活質量的途徑。
網路上的心理測驗
1. 網路上的心理測驗是沒有根據,可以用心理學的「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解釋。
2. 佛瑞(Forer)的心理學家,找一群人進行人格測驗,針對這個結果「準不準」,受試者給出平均4.2 分(滿分 5 分)的高分。
3. 每個人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4. 發現只要結果描述越模糊越有解釋的空間,也傾向把測驗結果解釋為符合自己的情況,進而認為這份測驗很「準」。
5. 心理測驗沒有註明來源出處,很可能只是發佈者自己捏造的。
心理諮商和臨床心理
1. 臨床心理學重視的是「病理」,以疾病本身為出發點
2. 從實證中去暸解每個疾病的成因,主要出路是臨床心理師。
3. 諮商心理學則是以「理論」為出發點,從不同學派解釋問題
4. 從對話互動中,協助對方走出心理陰霾
5. 應用包含家族治療、伴侶諮商、悲傷輔導等等。
6. 兩者必須取得心理學相關碩士學位、完成一年的實習後,並通過國家考試,才能取得執業資格
社會心理學
1. 社會學「可大可小」,主要理論與實務,探討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及問題和個人的關係
2. 社會學與心理學兩種學科的交界處,正是所謂的社會心理學。
3. 社會是集合體,強調不管探討個人與個人問題(例如憂鬱症),社會與社會問題(例如少子化或犯罪問題),社會學與心理學必須兼籌並顧
社會認知
1. 社會認知: 研究人們如何了解自己、他人與社會的一門學問。
2. 基模:社會認知的基本元素,基於過去經驗而形成對某些人、事、物的知識
3. 社會認知的研究基本上有三個重點:
1、人際知覺的研究:其研究人們如何將他人的特質組合成整體的印象。
2、歸因研究:探討人們如何了解自己與他人行為的原因。
3、基模研究:探討人們如何將訊息組織起來、儲存記憶中和進行決策判斷。
基模的種類或對象
1. 自我基模:一個人對自己的性格、屬性、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心理表徵。
2. 人的基模:對人的既定印象,這些印象組織成結構的訊息,影響我們與對
方的社會互動。
3. 角色基模:我們對社會位置的角色行為認知結構。
4. 事件基模:描述發生在某個情境中的一連串活動。
基模的功能
1. 可以提供訊息處理的架構。
2. 有助於模糊訊息的解釋
3. 有助於回憶
影響使用哪些基模的因素
1. 突顯性:就是團體中突出的人,大家朝著他的人格特質學習
2. 可接觸性:被激發起來的基模會影響之後對新訊息的解釋。將之前被激發起來的基模應用到之後不相干的情境,稱為「引發」。
3. 初始性:個人扮演的社會角色,易使人回憶,訊息較豐富且清楚
基模影響人的三方面
1. 知覺:事實真相會受到一個人的基模所影響
2. 記憶:人的記憶傾向於與基模一致,與基模一致的訊息比不一致的訊息有較佳的記憶。
3. 人際行為:當我們有既定印象時,甚至對方的行為在互動的過程中受到影響,表現出與我們預期一致的行為。
3-1假設考驗:如果對對方形成假設,會將焦點放在證實此假設,而忽略與此不一致的訊息。
3-2自我應驗的預言:指預期影響他人的行為,也會引發他人表現出與預期一致的行為。影響我們如何對待他,而此對待方式又會使對方表現出他被預期的行為,從而使原來的預期成真。
可得性策略法
1. 指人在判斷事件發生的次數或機率時,是依照快速、容易想到的一些例子來作成判斷。此策略法易產生「錯誤的同意性效果」即個人會高估其他人與自己的意見或行為一致的傾向。
2. 此「錯誤的同意性效果」造成的原因:和我們意見或行為一致的人比較容易被記得,故常被高估、我們常選擇與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故意以此作為例子而造成錯誤的判斷。
代表性策略法
1. 指人會去分析團體特質,判斷誰與此性質相似,則他越可能屬於此團體
2. 但易產生「基本率謬誤」即會忽略基本率訊息,而過度重視鮮明顯眼但不一定有關的訊息。
定錨策略法
1. 指人們在作社會推論或判斷時,由於社會情境的訊息模糊不清,所以常會找一個參照點為起點,然後再以此為依據做上下調整。
2. 缺點是容易任意使用某個參照點為起點,且調整過於貼近此參照點,而發生調整不足的問題,易生:錯誤的同意性效果
模擬性策略法
1. 指「與事實相反的思考」是對於過去已發生的事情,在心中模擬想像其他的可能狀況。像人們常用「如果....就好了」的感嘆。
資料來源
https://www.diklearn.com/a/202105/595813.html
https://ioh.tw/articles/ioharticles-%E5%BF%83%E7%90%
86%E7%B3%BB%E5%87%BA%E8%B7%AF-%E5%BF%83%E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