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心理學學習的內容


 心理系介紹

1.    心理學研究人類的行為與動機,而不是憑空猜測人的心思

2.    心理學分析三步驟

1對象做出行為

2研究者觀察

3研究者根據過往經驗推論背後原因與預測可能結果

3.    心理學屬於科學,會需要理解很多專有名詞

4.    統計學也是必備的技能

5.    從大一就會接觸到心理及教育統計學

6.    往後心理實驗法、心理測驗等必修也都會統計學脫不了關係。

7.    與生物、生理等相關領域結合,想讀的人最好不排斥學生物。

心理系畢業就是當心理醫生與諮商師?

1.    諮商師之外,統計學訓練提供學生往統計領域鑽研的良好基礎。

2.    心理學可結合其他領域,例如心理語言學和 AI 人工智慧

心理學簡介

1.     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精神功能的科學

2.     從人類各個領域和面向去研究其行為動作

3.     用大腦運作方式來理解為何人有這些行為所在

4.     定義行為與心理過程的科學研究以及生理心理和外部影響的關聯性所在

心理學跟哲學

1.    1843 年,哲學家密勒(John Stuart Mill)宣告心理學應該離開哲學的領域,成為一門以觀察與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2.    他將心理學定義為「研究心智基礎法則的科學」。

3.    1879 年,實驗心理學之父馮特(Wilhelm Wundt)創立第一間心理學實驗室,正式讓心理學成為一門學術領域,

4.    他提倡的「內省法」開始,心理學至此成為重要學科之一。

5.    哲學追溯到古希臘時代,歷史根源深,研究對象也較廣,從人類的思考到世界的本質都算是其範疇

6.    心理學則聚焦在人類的心智、大腦與行為。

7.    研究方法:

1哲學偏向用感受、思維、想法去對現象提出解釋

2心理學則是使用科學與實驗,

8.    哲學系歸在文學院,心理系規在理學院。

心理學分為理論心理學類和應用心理學類。

1.     理論心理學類,繞著下面八大主題來進行的

1心理的生理基礎

2感覺與知覺的形成機制

3個體與環境交感互動中學習的過程

4個體的身心變化與年齡增長的關係

5個別差異

6動機與情緒

7個體在團體活動中的行為和心理歷程

8異常行為和心理

2.     理論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3.     應用心理學類,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不同主題的結合而成的

4.     應用心理學包括的門類有:教育心理學、諮詢心理學…

心理學分為五個子領域

1.     神經科學研究通過觀察人類大腦的反應來研究他們的心理

2.     認知心理學是通過觀察人類學習狀況來研究心理

3.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群體行為,人際行為

4.     臨床心理學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5.     發展心理學是研究人類是如何成長、發育和學習的一門學科

心理學的使用方法

1.     第一對行為進行精確的觀察,這種觀察稱為他們的資料。進行資料收集時,選擇一個適當的分析和設計出能客觀性的度量

2.     第二解釋發生的事情,描述可知覺到的資訊,而解釋卻超越了能夠被觀察到的現象。心理學中,目標都是找到行為和心理過程的常規模式。

3.     第三將要發生的事情,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將要發生的可能性去做一個合理的推測

4.     第四控制發生的事情,控制意味著使行為發生或者不發生引發它,維持它,停止它,並且影響它的形式、強度或者發生率。控制行為的能力很重要,因為它為心理學提供了幫助人們改進他們生活質量的途徑。

網路上的心理測驗

1.    網路上的心理測驗是沒有根據,可以用心理學的「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解釋。

2. 佛瑞(Forer)的心理學家,找一群人進行人格測驗,針對這個結果「準不準」,受試者給出平均4.2 分(滿分 5 分)的高分。

3. 每個人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4. 發現只要結果描述越模糊越有解釋的空間,也傾向把測驗結果解釋為符合自己的情況,進而認為這份測驗很「準」。

5. 心理測驗沒有註明來源出處,很可能只是發佈者自己捏造的。

心理諮商和臨床心理

1.    臨床心理學重視的是「病理」,以疾病本身為出發點

2.    從實證中去暸解每個疾病的成因,主要出路是臨床心理師。

3.    諮商心理學則是以「理論」為出發點,從不同學派解釋問題

4.    從對話互動中,協助對方走出心理陰霾

5.    應用包含家族治療、伴侶諮商、悲傷輔導等等。

6.    兩者必須取得心理學相關碩士學位、完成一年的實習後,並通過國家考試,才能取得執業資格

社會心理學

1.     社會學「可大可小」,主要理論與實務,探討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及問題和個人的關係

2.     社會學與心理學兩種學科的交界處,正是所謂的社會心理學。

3.     社會是集合體,強調不管探討個人與個人問題(例如憂鬱症),社會與社會問題(例如少子化或犯罪問題),社會學與心理學必須兼籌並顧

社會認知

1. 社會認知研究人們如何了解自己、他人與社會的一門學問。

2. 基模:社會認知的基本元素,基於過去經驗而形成對某些人、事、物的知識

3. 社會認知的研究基本上有三個重點:

1、人際知覺的研究:其研究人們如何將他人的特質組合成整體的印象。

2、歸因研究:探討人們如何了解自己與他人行為的原因。

3、基模研究:探討人們如何將訊息組織起來、儲存記憶中和進行決策判斷。

基模的種類或對象

1.     自我基模:一個人對自己的性格、屬性、社會角色等方面的心理表徵。

2.     人的基模:對人的既定印象,這些印象組織成結構的訊息,影響我們與對

              方的社會互動。

3.     角色基模:我們對社會位置的角色行為認知結構。

4.     事件基模:描述發生在某個情境中的一連串活動。

基模的功能

1.    可以提供訊息處理的架構。

2.    有助於模糊訊息的解釋

3.    有助於回憶

影響使用哪些基模的因素

1.    突顯性:就是團體中突出的人,大家朝著他的人格特質學習

2.    可接觸性:被激發起來的基模會影響之後對新訊息的解釋。將之前被激發起來的基模應用到之後不相干的情境,稱為「引發」。

3.    初始性:個人扮演的社會角色,易使人回憶,訊息較豐富且清楚

 

基模影響人的三方面

1.    知覺:事實真相會受到一個人的基模所影響

2.    記憶:人的記憶傾向於與基模一致,與基模一致的訊息比不一致的訊息有較佳的記憶。

3.    人際行為:當我們有既定印象時,甚至對方的行為在互動的過程中受到影響,表現出與我們預期一致的行為。

3-1假設考驗:如果對對方形成假設,會將焦點放在證實此假設,而忽略與此不一致的訊息。

3-2自我應驗的預言:指預期影響他人的行為,也會引發他人表現出與預期一致的行為。影響我們如何對待他,而此對待方式又會使對方表現出他被預期的行為,從而使原來的預期成真。

 

可得性策略法

1.    指人在判斷事件發生的次數或機率時,是依照快速、容易想到的一些例子來作成判斷。此策略法易產生「錯誤的同意性效果」即個人會高估其他人與自己的意見或行為一致的傾向。

2.    此「錯誤的同意性效果」造成的原因:和我們意見或行為一致的人比較容易被記得,故常被高估、我們常選擇與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故意以此作為例子而造成錯誤的判斷。

代表性策略法

1.    指人會去分析團體特質,判斷誰與此性質相似,則他越可能屬於此團體

2.    但易產生「基本率謬誤」即會忽略基本率訊息,而過度重視鮮明顯眼但不一定有關的訊息。

定錨策略法

1.    指人們在作社會推論或判斷時,由於社會情境的訊息模糊不清,所以常會找一個參照點為起點,然後再以此為依據做上下調整。

2.    缺點是容易任意使用某個參照點為起點,且調整過於貼近此參照點,而發生調整不足的問題,易生:錯誤的同意性效果

模擬性策略法

1.    指「與事實相反的思考」是對於過去已發生的事情,在心中模擬想像其他的可能狀況。像人們常用「如果....就好了」的感嘆。

資料來源

https://www.diklearn.com/a/202105/595813.html
https://ioh.tw/articles/ioharticles-%E5%BF%83%E7%90%

86%E7%B3%BB%E5%87%BA%E8%B7%AF-%E5%BF%83%E7%9

0%86%E7%B3%BB%E9%A1%9E%E7%B5%84